这是1月11日上午,记者在位于江宁区谷里街道的南京市进口冷链集中监管仓外围监控室里透过监控看到的一幕。
从车辆进入到卸货消杀,从采样到检测……每件进入南京的进口冷链食品都要层层严格把关,确保没有风险才能进入市场。
11日上午8点多,一辆满载进口冷链食品的大卡车停到了距离监管仓百米左右的消毒点,经过外车厢整体消毒后,等待进入专用通道,由监管仓工作人员进行卸货、取样检测和消杀。
当前国外疫情形势复杂严峻,进口冷链食品的监管工作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2020年11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制度,凡进入南京市场储存、加工、销售的进口冷链食品,必须在集中监管仓实施“批批检、件件消”。
南京天环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冷藏部副经理王承发告诉记者,目前,南京市进口冷链集中监管仓承担着全市所有进口冷冻食品的消杀和检测工作,近期平均每天到货量在600吨左右。
从车上卸货、搬运上消毒传送带、消毒后再搬上叉车……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记者无法进入监管仓和工作人员近距离接触,只能通过监控视频观察监管仓内的工作场景。从早上到中午,身着厚重防护服的赵私公和同事一直在搬运货品,其间没有喝过一口水,也没有片刻停下休息。
当天11点多,赵私公完成上午的工作,到更衣室脱下防护服。记者在监控画面上看到,他在防护服下只穿了一层单衣,但背上却已被汗水浸湿。此时,他们工作环境的室温只有0℃。
“每箱货物至少有六七十斤重,每人平均下来一天要搬30多吨,多的时候要搬七八十吨,劳动强度非常大。”王承发介绍,监管仓内使用氯水对冷链食品进行消毒,消毒水味道弥漫整仓,不少搬运工因为长时间身处消毒环境中,胳膊、肚皮上起了满满的红疹。
穿上防护服、戴好防毒面罩和面屏、外加两层一次性手套和一次性鞋套……每天早上八点,监管仓工作人员开完晨会后,就要进入更衣室“全副武装”,各自进入岗位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作结束后,回到单人宿舍,由工作人员把一日三餐送到房间门口,用餐后在房间休息。
艰苦的工作环境、巨大的工作强度、潜在的疫情风险……对于监管仓内的工作人员来说,最难熬的是“想家”。
2021年8月起,我市从严落实集中监管仓作业人员周期轮班作业、集中居住管理的闭环要求,避免与家庭成员和社区普通人群接触。
“仓内的工作人员一次轮班工作14天,其间每两天做一次核酸检测,14天之后到酒店隔离7天,7天后再居家隔离。因为很多人达不到单人单间的居家隔离要求,所以大多数工作人员还是在酒店隔离。”王承发介绍,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与世隔绝,不少人已有小半年没有与外界接触。
王有海是监管仓的一名搬运工,2021年10月的一天,在仓内上班的他接到了父亲病危的消息。尽管单位第一时间安排他出仓,但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必须要经过14天的隔离。
“最后还是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很遗憾很心痛,但在疫情防控的大局面前,我也拎得清,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王有海告诉记者,这份工作很辛苦很寂寞,但自己的岗位很重要,“很久没回过安徽老家了,最大的愿望就是疫情能早点结束,回归正常的生活。”
记者从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自2020年11月我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制度建立以来,截至2021年底,集中监管仓已累计消毒检测进口冷链食品11.15万批次、32.9万吨,先后6次主动拦截涉疫食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