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湖面的彩虹桥上,就着拂面的清风,六盘水市林业局调研员李德贵向记者介绍起公园的“发家史”:“二十多年来,我们靠着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义务植树、山林保护等生态保护工程,让这里成为了城区里最靓丽的一块‘绿宝石’,但以前,这里因为乱砍乱伐、土地荒漠化,也曾欠下了一笔不小的‘生态账’。”
顺着李德贵手指的方向,远处的青山上,几块裸露的山岩隐约可见,似乎在默默记录着这里曾经受过的“伤”。
“80年代的时候,我们这里还叫窑上水库,那时的山大体能分成三块,山上是光秃秃的岩石,中间是农耕地,山下就是农户的聚集区。”1989年参加工作的李德贵曾亲眼目睹过土地荒漠化带来的严重后果,“晴天时,山下的湖底露出干涸的河床,遇到下雨天,雨水裹着山上的泥沙流到湖里,留下来的全是‘黄汤’,不仅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给当地老百姓的用水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整治生态环境成为必不可少的前提。
李德贵介绍说,从1997年开始,六盘水就开始下大力气恢复生态,在2000年-2002年,公园内实施退耕还林3700多亩,并增加了50多个树木品种,森林覆盖率慢慢达到90%以上。
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森林资源保护、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组合拳”接连打出,2012年时,又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除在园区修建了一条环湖走廊外,全部保持园区内的原生态。
从向山“要绿”到在山“护绿”,当年的窑上水库,现在当地更喜欢称“她”为“瑶池”,曾只能在古诗词中憧憬的天鹅、大雁近年来成了这里的“常客”,为园区“脱胎换骨”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最有力的注解。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改变,只是整个六盘水市的一个缩影,如今六盘水森林面积增至922万亩,森林储量达到18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这个数据每年还在以2.5%的速度继续增长。
“保护生态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发展优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李德贵说,如今六盘水依靠着优良的生态环境,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多个产业齐头并进,已然成为人民群众的“绿色提款机”和“幸福不动产”。(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延卿 郭立)
标签: 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