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今年年初,中国生猪价格逐渐“封顶”并呈跌势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涨幅略低于市场预期,其中,猪肉价格下行是主要原因。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月份第2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6.24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7.3%,比去年同期下降45.4%。全国30个监测省区市活猪及猪肉价格普遍下降,全国29个监测省区市仔猪价格普遍下降。专家表示,目前,生猪价格已接近生猪盈亏平衡线,后续猪价下跌空间有限,预计七八月份之后结束此轮快速下跌。

供应充足推动价格走低

国际商报记者端午节期间来到北京丰台区的一家菜市场。在生肉货柜,记者看到,优质冷鲜猪排骨的价格为56元/公斤。“之前精排每公斤要80元,虽然最近价格有所上涨,但比之前还是便宜了很多。”正在挑选肉品的李阿姨说。售货员告诉记者,虽然猪肉价格有所下降,但销量并没有显著增加。

据悉,受春节影响,今年1月猪肉价格一度反弹,但不久即回归跌势,此后一路下跌。截至6月15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3.01元/公斤,比节前下降3.7%。

“猪肉在中国不仅是一种商品,其价格也反映着民生动态,关系到民生指数,同时也是CPI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中国存在独特的“猪周期”,生猪有一定的存栏出栏周期,即12~28个月。“猪周期”可能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出现短期的供需错配或失衡,从而引发价格波动。

王鹏进一步分析,本次的“猪周期”大约是从2019年开始的,主要源头是2019年的非洲猪瘟导致大量猪场存栏量下降;同时出于环保考虑,中国同时段关停了许多小型养殖场和个人养殖点,2020年又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整体经济面临一定通胀压力,导致猪肉价格不断攀升;至今年年初,中国生猪价格逐渐“封顶”并呈跌势。生产养殖企业虽压栏惜售,但并没有“止跌”生猪价格。5月以来,许多养殖场为减少亏损,集中出栏大量超过150公斤的生猪,导致市场供应过于充足,价格加速走低。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至今年4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长1.1%,已连续19个月增长,同比增长23%,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7.6%。另外,4月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已达1800万头,同比增长41%。而每年一、二季度是中国生猪消费低谷期,消费者整体对猪肉的需求呈现疲态,导致猪肉市场压力不断增大,价格持续下跌。

政策调控为养殖户“定心”

据统计,去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0650亿头,比2019年末增加9609万头,增长31.0%。按“猪周期”算,这些虽然是在2020年养殖的生猪,但大部分将成为2021年的猪肉产量。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预测,2021年猪肉产量约5000万吨,比2020年增加约800万吨,增长20%多。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2021年处于这轮‘猪周期’的生猪供应增加阶段,生猪存栏量上涨,猪肉供应量增加,市场供过于求,导致猪肉价格下跌。猪肉价格的下跌也会影响生猪存栏量和供应量。按照正常规律,2022年春节前后,新的‘猪周期’将启动,届时猪肉供应量可能减少,猪肉价格将再次上涨。”

东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刚毅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近期作为饲料原料的玉米的价格下跌也是猪肉价格下跌的原因之一。猪肉价格目前已接近底部,低位将维持到夏季结束,正好是一个养殖周期。同时,从夏粮产量情况也能预判出下一阶段行情。

不过,猪肉价格不会一直下跌。过高或过低的猪肉价格都会对上游产业链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多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明确了价格过度下跌和过度上涨的情形划分依据,并以此形成了启动储备响应的工作机制。实施临时储备收储,发挥储备肉体系对市场的调节功能,稳定市场价格。价格过高时,将投放储备以保障居民消费需要,推动价格向合理区间回落,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扩张;价格过低时将启动收储以托住市场,为养殖场(户)吃下“定心丸”,避免生猪产能被过度淘汰。(记者 靖雯)

标签: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