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参考消息网2月14日报道据《日本经济新闻》2月12日报道,相继有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增加了传染病风险。携带病毒等病原体的蝙蝠栖息地发生变化,作为病原体媒介的老鼠和螨虫数量增加,这些都是构成威胁的因素。从保护人类自身的角度来看,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十分重要。
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通过了旨在到2030年保护全球30%以上的陆地和海洋的“30·30”新目标。“要减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减缓环境退化以降低健康风险”也被写入其中。
2022年11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团队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栖息地被破坏和气候因素正在改变蝙蝠的行为,增加了病毒的溢出风险。该研究系统调查了亨德拉病毒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该病毒从果蝠主要通过马传染给人类。
亨德拉病毒通过澳洲果蝠的粪便和唾液被传染给马,与马有密切接触的人类偶尔也会感染。其死亡率超过50%。通过分析近25年的数据发现,森林砍伐导致的栖息地丧失等原因致使澳洲果蝠的活动范围更加靠近农田,从而增加了马感染病毒的几率。
作为实际证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降低人畜共患疾病风险具有“稀释效应”的著名研究者,美国巴德学院教授费利西娅·基辛表示,如果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数量就会增加。
肯尼亚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大型哺乳动物消失时,除了老鼠,携带鼠疫等病菌的跳蚤也会增加。而在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中,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风险较低。
日本也有相似案例,比较典型的是由扁虱传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这种疾病通过扁虱在野生动物之间互相传播,在极少数情况下也会感染人类。
森林综合研究所研究员冈部贵美子等人发现,当鹿的数量超过某一标准时,扁虱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加。通过控制鹿等物种的数量或可防止扁虱增加,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由多国学者共同参与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发布报告显示,超过30%的新发传染病是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城市化等因素造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对于保护稀有物种有效,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生命而言也意义重大。
标签: 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