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而居、择水而憩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执念与梦想。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广袤的关中平原上贯穿咸阳、西安,积淀出十三朝古都的盛世繁华。
渭河堤
在这里,李白曾感慨“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但到了20世纪,渭河成为关中唯一的废污水承纳和排泄通道,以全省18%的水资源量,接纳了全省80%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资料图片)
2008年10月,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开工,拉开了陕西全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序幕。跨河而建的西安经开区,成为治河主力,与其他区县、开发区一起,合力推动渭河及两岸生态共治、规划统筹、深度融合,让“生态靓丽、宜居宜业”成为经开区新标签。
西安经开草滩污水处理厂
随着渭河从自然形成的生态廊道成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城中河,西安也将从“围城”发展转变为“拥河”发展。经开区作为西安“北跨”加速实施的“桥头堡”,经开区依托“一河两岸”产业布局,逐步开辟出区域创新发展的“经开路径”。
综合治理 古渭河焕发新活力
很多人说,渭河是西安的母亲河。“八水绕长安”盛景,就源自渭河和它的支流的浇灌。
“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渭水之滨的沃土,曾令唐朝诗人冷朝阳感叹这里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然而到了20世纪,随着岁月变迁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渭河水质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存在河段泥沙淤积、行洪不畅等诸多问题,与西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相协调。“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鱼虾不在,90年代水臭难耐”,一首打油诗在渭河两岸广为流传。
2008年10月29日,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拉开序幕,随着工程实施,曾经杂草乱生、水质污浊、堤岸毁坏的渭河旧貌,已变成“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景致。工程完成了184公里堤防和堤顶道路及绿化建设,以及以灞渭桥、泾河入渭河口桥梁为代表的21座堤防交通桥建设。
渭北新城跨渭河秦王一桥
渭河治理过程中,经开区与其他区县、开发区一起,合力推动渭河及两岸生态共治、规划统筹、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渭河两岸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工作。
“渭河治理好了,是要为民所用。要让群众近水亲水,成为休闲的场所,周末孩子们在里面打打篮球、踢踢足球,提高生活品质。”这是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对渭河治理后的美好畅想。
实际上,“八水润西安”工程在规划之初便将渭河综合整治纳入其中,其城市水系规划着重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润西安”的目标正在实现。渭河西安段综合治理工程作为这一目标的现实载体,已逐步建设成集水资源利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生态长廊。
“生态靓丽、宜居宜业”的经开新标签
“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太公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经开三十而“丽”,渭河之滨展新颜。古人诗句里的天光水色、恬适生活照进现实。渭河滩,成为西安人踏春赏秋最优选的地标之一。
渭河新貌
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是经开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缩影。
近年来,经开区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工作,通过多次召开河湖长制工作会议,开展常态化巡河工作,持续加强对辖区内河道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并建立“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制度,不断提升河湖水质量,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西安湖
为打造“美丽经开”,经开区还开展了“五路两侧”增绿美化、“两路两侧三化”提升建设工程,累计建成各类街头广场、绿化公园100多处,全区绿地面积达到363万平米,绿化覆盖率达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多平米,打造了城市运动公园、渭河城市公园、西安湖、紫薇湖等多处市民栖息地和网红打卡地。
渭河城市运动公园
城市运动公园
同时,经开区致力于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扎实推进治污减霾、黑臭水体整治,全区空气优良天数不断增加,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助力西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生态靓丽、宜居宜业”已成为经开生态新标签。
“拥河”发展 产业活力迸发
今天的渭河,由于历史条件和水文环境的变化,航运之利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两岸蓬勃发展现代产业。
今年西安全面吹响城市“北跨”发展“集结号”,制定实施《西安市“北跨”发展行动方案》,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工作力量和项目布局向“北跨”聚集,促进产城融合、板块联动,构建渭河南北呼应的“拥河”发展格局。渭河这条曾经滋养了千年盛世的城市“母亲河”也将成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城中河。
河堤路
作为西安“北跨”的“桥头堡”,经开区依托“一河两岸”产业布局,在延链、补链、强链基础上,织“链”成“网”构建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以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辟出区域创新发展的“经开路径”。
据了解,2023年全区“北跨”发展市级重点建设项目83个,总投资超两千亿元,将持续集聚引领“北跨”发展强劲动能。
未来,经开区将发挥“北跨”主力军、排头兵作用,以泾渭新城、渭北新城为核心,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充分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构建渭河南北呼应、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融合互补、城市宜居宜业的“拥河”发展模式,打响“城中河”发展名片。(丁正威、吴蕾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