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企业资讯4月25日】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刘娣教授,那就是优雅和敬业。刘娣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工作中她言笑晏晏,让人如沐春风,在这份女性感性魅力之下,她却选择与养猪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资料图】
开辟畜牧研究领域,“我来创建”
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的发展历程中,有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创新史”。
黑龙江作为粮食大省,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饲草资源,如何让农作物通过畜禽的肚子“过腹增值”?成为刘娣思考和实践的重点。她在2003年5月向黑龙江省农科院党组提交了《关于建立畜牧研究所的可行性报告》。2004年,黑龙江省编办正式批准成立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一举填补了黑龙江省农科院没有畜牧学科的空白。
刘娣(左三)和她的研究团队。(黑龙江农科院提供)
建所伊始缺人才,刘娣一个个动员引进、一批批耐心培养;缺场地缺设备,她四处协调借办公场地、实验场所和共用实验设备。为了能够让畜牧研究所更快、更好步入正轨,她以单位为家,全身心投入新所建设。
刘娣不仅建立了猪、牛、羊、禽、饲料、农牧循环和综合实验室7个研究室,还建设了包括胚胎、分子、细胞、微生物、化学分析及肉质检测等在内的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胚胎工程中心。此外,她还建设了10公顷的畜牧科技创新基地,包括奶牛试验场、肉牛试验场、民猪试验场、饲料和生物饲料中试车间及4公顷的家禽创新基地。在她带领下,实现了“黄牛生奶牛”“土羊生金羊”,实施的绵羊胚胎移植项目为当时哈尔滨市规模最大的“借腹产子”工程;研究和应用了奶牛性别控制技术;熟练掌握了奶牛体外受精胚胎培养技术并陆续出生试管牛、胚胎牛;开展民猪核心群体建设,挖掘生猪功能基因,进行克隆猪研究工作,研发出组装配套的羊高频高效繁殖技术,给养殖户带来高效收益;研发的奶公牛犊直线育肥模式,让奶牛也能出好肉。
如今,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研究团队已经成为活跃在黑龙江省畜牧科技战线的一支生力军。
拯救濒危猪种资源,“我来搜集”
民猪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保护猪种,它肉质坚实,口感细腻醇香,曾是我国的主要生产猪种,但由于肥肉多、出栏慢,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的“洋”猪大量替代。
我国东北民猪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到了濒危、需要保种的境地。面对严峻情况,刘娣带领团队把地方猪核心群建立、保种育种和养殖技术,特别是民猪群体恢复,养殖配套技术研发,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刘娣(左四)和她的团队培育的“龙民黑猪”。(黑龙江农科院提供)
她领导的团队走遍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可能存在民猪资源的养殖场,构建了可供深入研究实验和产业发展的民猪群体,建立的6个民猪核心群,核心群体数量3000余头,达到品种保护安全线以上。
刘娣又倡导建立了民猪核心群、创新实验站、省级保种场,并与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民猪产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立了1个省级民猪保种场、2个种质资源核心群(均超6个血统)、3个资源保种场和多元化保种技术体系,筛选出“巴民”优秀杂交组合,肉质好且生长速度快,出栏时间比纯种民猪缩短3个月,肌间脂肪3.3%以上,瘦肉率由48%提高到55%,是民猪利用的最主要方式,同时进行了15年“龙民黑”猪配套系育种工作,先后将这一优良的含有民猪血统的猪只推广到十余个省份,有效挽救和保护了民猪资源,并在产业上发展壮大。
刘娣在实验室准备为“民猪”做脂肪细胞抗寒性能分析(黑龙江农科院提供)
2017年,刘娣教授团队带着“民猪”迎来“高光”时刻: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填补了民猪研究领域多项空白,首次获得民猪全基因组序列和图谱,明确了民猪起源进化,在民猪抗寒、抗病、耐粗饲和高繁殖性能及其遗传机制上做了系统性深入性探索研究,并凭借“民猪优异种质特性遗传机制、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项目一举斩获了当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更好的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能力,刘娣在十几年中,边创新边推动产业化。科企合作创立了“巴民壹号”、“雪猪”等多个民猪品牌,民猪及其杂交组合推广到海南、福建、江苏、河北、吉林等地,获得产业认可,市场销售量逐年增加,民猪也高频次进入消费者视野。东北民猪真正打入了“中高端”猪肉市场!
解决种养循环难题,“我来攻关”
“当前我国农业种养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纽带断裂,农业资源利用出现严重错位,造成农业资源承载和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双重压力。”在刘娣看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就是农业养殖污染问题。要解决占农业污染“半壁江山”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重要路径之一。
冬日的哈尔滨,室外温度常低于零下30摄氏度。为了监测猪粪低温腐熟发酵情况,刘娣带领团队成员们要冒着严寒在猪粪腐熟堆上,爬上爬下进行实验,还要忍受异味。团队成员说:“在刘老师的策划指导下,我们团队研制的低温固氮菌、腐熟发酵剂,可以在零下42摄氏度以上环境使猪粪与林草、秸秆、菌糠等发酵到75ºC,70天腐熟还田、还林。”
2017年1月,刘娣带领团队申请的“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成功跻身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学科群体系,成为国内仅有的两个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之一。在黑龙江省、内蒙古、新疆、山东等多个省份建立了实验示范基地,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刘娣为东北“民猪”做PET-CT 。(黑龙江农科院提供)
能观大局,能知细微,刘娣把心血倾注在猪领域科技创新上,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她被评为全国杰出科研人才、全国农业杰出科研人才,担任了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022年被推选为黑龙江省首届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2023年获得首届种业科学家大奖等;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刘娣说,我只是畜牧研究领域的一名科技工作者,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还要跟大家一道,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黄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