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踔厉奋发开新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年新观察

(记者王井怀、郭宇靖、齐雷杰)新年第一天,京津冀同步施行《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三地通过区域协同立法,共同保护大运河文化。

2022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2023年新年之际,记者实地走访京津冀,感受协同发展的新气象。

抱团赢得新发展


【资料图】

岁末年初,廊坊临空经济区建设依旧热火朝天。“247名工人加紧施工,目前4栋仓库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外墙围护施工。”华芯·无限航空航材保障中心项目经理陈建友说。

从京冀共同发布临空总体规划到如今热火朝天的工地,京津冀大地上处处有“协同中发展、发展中协同”的场景。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也是三地协同的“主方向”。

不久前,中国中铁旗下多家企业整体搬到雄安新区,成为入驻雄安的首个央企产业集群。在另一承接平台,天津滨海新区仅2022年就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项目62个,引进北京在津机构360个。

“从具体项目对接,到制度创新,再到立法协同、标准协同等,三地协同不断向纵深发展。”天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斐说。

京津冀三地经开区近期实施第四批“同事同标”事项,在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在天津投用,179项北京事项和200项天津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

一个个载体平台逐渐壮大,成为协同发展的大舞台。京津携手创建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突破4000家。2022年,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廊坊三河市政府合作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项目。

河北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2022年以来,河北深化与京津对接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取得明显成效。“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平台体系日趋完善。

携手迈上新台阶

在京津冀唯一的信创产业实验室——天津信创海河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助理南松辉高兴地介绍成立一年多以来的点滴成就,“与实验室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企业有60多家,三分之一来自北京;实验室服务企业300多家,大部分来自京津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中,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起来。

北京大兴的一座生产汽车零部件老旧厂房中,一座国际氢能示范区正在孕育成长。兴创氢之泉公司负责人王晓彤介绍,这里原来是一般性制造业,经过疏解整治,建设起全球日加氢量最大的加氢站、涉氢公共测试平台等应用场景。目前示范区注册企业153家,初步形成氢燃料电池产业聚集效应。

天津滨海新区建成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和15.8%

在北京周边,科创燕郊、智造三河、商务大厂、文旅香河逐步形成。如今,廊坊市北三县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5个,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73家。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雄安新区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田永昌说,当地野生保护鸟类总数增加到248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42种。天津持续加强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试点建设,目前屏障区内发现六七十种野生动物。

同心谱写新篇章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新的一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让三地干部对协同发展充满信心。

信心来自协同发展打下的扎实基础。

“我们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使命。天津要与北京、河北携手并进,合力描绘新画卷。”天津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介绍,北京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过2.44万件。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进度超过四成,东六环入地改造西线隧道首段贯通。

信心来自京津冀独特的资源禀赋。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认为,京津冀地区拥有大量的高学历人才、全国重点院校、国家级研究机构等,在教育科技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京津冀有一批优良港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信心还来自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劲头。

天津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作为十大行动之首。廊坊临空经济区2023年全面实施20项临空场景项目清单。北京将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携手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京津冀三地干部群众正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瓣瓣同心”携手同行,以实际行动谱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

标签: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